当前位置:主页 > 行业资讯 >

手机究竟能否引雷?

手机究竟能否引雷?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 :2018-03-14 09:43 浏览次数: :163

今年8月11日,首都机场一位保洁员遭雷击身亡,身边还有一部手机。这一事件将“手机引雷”这个争论已久的话题再次带进了公众的视野。8月12日、9月14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是真的吗》两档节目先后针对“手机是否引雷”这一问题做了实验,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引起议论纷纷。

  央视实验为何自相矛盾?手机究竟能否引雷?雷雨天使用手机是否安全?10月24日,第11届防雷减灾论坛针对“手机引雷”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多位防雷专家及从事雷电防护的业界人士参与探讨,共同破解这个困扰公众的“难题”。

  央视实验结论存疑

    浙江省防雷中心副主任张卫斌认为,央视作为主流媒体,其实证精神值得肯定,但两档节目的实验方法各有缺陷。在论坛上,张卫斌现场为大家揭示了央视两次关于“手机是否引雷”实验的疑问所在。

  《焦点访谈》节目组所做实验位于室内,发出雷电的是50米高的高压发电器下平板电极上的一个金属棒,而地面上站着三个人体模特,由穿脚钢筋固定。三“人”分别为持有接通的手机、待机的手机、无手机状态。结果表明,只要手机开机,无论是否处于通话状态,都可能引来雷电。

  而《是真的吗》节目组所做的实验是在室外,通过7200千伏的冲击电压发生器产生标准的雷电冲击波。一个假人拿接通后的手机,另两个模型没携带任何金属物品。前10次实验拿手机的假人模型没有一次被闪电击中。调换了假人的安放位置后,直到第18次电击时,闪电才终于打中拿手机的假人。在随后的20次雷击实验中,高举手机的假人却只遭到了一次电击。由此推论出,雷击与是否带手机没有直接关联。

  对此,张卫斌认为,这两项实验虽号称模拟自然雷电,但放电间隙与自然雷电相比差别很大,不导电的塑料模型与导电的真实人体完全不同。在实验方案中,雷电、人体的比例和自然雷电与人体的比例关系不符。从统计学角度看,实验放电次数过少,不符合基本的统计要求,结论也就无法采信。

  “手机引雷说”缺乏科学依据

    “手机引雷说”支持者认为,手机发射电磁波,它会在很大范围内收集、引导雷电。而事实上,电磁波是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传播行进的波,也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微粒。这种微粒比电子小得多,并且没有带电性,更不可能导电。那么,哪些因素能够“引雷”呢?

  “人们对‘引雷’一词的普遍理解是‘将远处的雷电吸引到自身’,这正是对‘手机引雷’产生恐惧的根源。”张卫斌说。事实上,物体为何会遭遇雷击,科学上早有解释。闪电放电通常是曲折的。它选择阻力较小,也就是导电率较好的路径前进。当闪电距地面的高度达到一定范围时,地面上比较突出的部位或感应电荷集中部位与闪电之间形成的电场会远远超出其他区域的电场强度。两者相遇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放电。

  张卫斌总结说:“近地面的物体是否容易遭遇雷击,主要取决于物体产生电场畸变的程度、减小闪电路径阻力的程度,物体的材质、形状、尺寸和所处环境。”

  手机是否具备这些易遭遇雷击的条件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郭在华根据手机的基本结构与原理,制作了一个模型,以此计算手机的电场辐射与雷击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手机的电场强度不会超过0.1千伏/米,而击穿空气需要200万-300万伏/米的强度。“手机发射的电磁波射线不能电离空气,如果手机处于比人高的位置而遭雷击,原因不在于它的电磁波,而在于人的位置高于周围其他物体。”郭在华说。

  郭在华还统计了近十年来我国因打手机或与手机相关的雷电灾害数据,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手机雷击事故数量占雷击事故总数比例不超过0.05%。如果手机真能引雷,绝不会是这个数字。”

  一些公众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在与手机有关的雷击报道中,拿手机的手或放手机的地方的皮肤往往被烧伤,比其他地方伤势都重。对此,四川省三台县气象局研究员李大孝认为,这并非是手机吸引了雷电,而是遭雷击时,手机的金属体在瞬间变化的巨大电磁场中产生很高的温度和机械破坏作用。只要是金属物体,都能引起类似的破坏,其威力与金属物体的大小有关。是雷击导致了破坏,不能因果倒置,据此认为手机吸引了雷击。

  郭在华说:“雷电天气,要公众不打手机不现实,也无必要,公众需要的是防雷的一般常识。”这也是讨论中多位专家和防雷一线工作人员的共同看法。在雷电天气中,不要惊慌失措,避开空旷场所,避免成为高点,远比争论手机是否引雷来得实际、有效。

 



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辽宁防雷_沈阳防雷公司_沈阳防雷_沈阳防雷工程_国家双乙资质_沈阳防雷检测_辽宁防雷工程_沈阳避雷器_沈阳避雷针_防雷设备_防雷施工_防雷接地_机房防雷_沈阳雷电防护_防雷产品_沈阳避雷塔_电涌保护器 http://www.024anfang.cn 本文链接:/a/xingyezixun/20180314/3271.html
分享到:0